大家都搜:
橉 lìn
1.古书上说的一种树,亦称“橝”或“橉筋木”,树高大,木质坚硬,可染绛色,叶子可酿酒。 2.门槛:“枕户~而卧者,鬼神蹠其首。” 3.树皮。橊 liú
古同“榴”。橑 liáo
1.屋椽:“桂栋兮兰~,辛夷楣兮药房。” 2.车盖弓:“古之为路车也,盖圆以象天,二十八~以象列星。” 3.柴薪。 4.古书上说的一种药草。橮 liǔ
古同“柳”。橯 lào
古书上说的一种农具。橹 lǔ
1.使船前进的工具,比桨长而大,安在船尾或船旁,用人摇。 2.大盾牌。檁 lǐn
“檩”的异体字。檑 léi
滚木,古代作战时从高处推下用以打击敌人的大块木头。檩 lǐn
架在屋架或山墙上面用来支持椽子或屋面板的长条形构件。也叫桁或檩条。檪 lì
古同“櫟”。櫐 lěi
古同“蘽”。櫑 léilěi
[léi]<br>1.古代盛酒的器具。 2.饰有饕餮纹的食物盛器。 3.古同“擂”。 4.古同“檑”。 [lěi]<br>〔~具〕古代长剑,木柄上镶有蓓蕾形的玉饰,如“不疑冠进贤冠,带~具剑。”櫓 lǔ
1.城上供防禦而無頂蓋的瞭望樓。《玉篇•木部》:“櫓,城上守禦望樓。”《晉書•卷八十一•朱伺傳》:“伺又率諸軍圍守之,遂重柴繞城,作高櫓,以勁弩下射之,又斷其水道。” 2.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。明•張自烈《正字通•木部》:“槳,行舟具,長大曰櫓,短小曰槳。”《三國志•卷五十四•吳書•呂蒙傳》:“使白衣搖櫓,作商賈人服,晝夜兼行。”唐•徐鉉《過江詩》:“登艫望城遠,搖櫓過江遲。” 3.古代的兵器。即大盾﹑大戟。《左傳•襄公十年》:“狄虒彌建大車之輪,而蒙之以甲,以為櫓。”杜預•注:“櫓,大盾也。”《晉書•卷一•宣帝紀》:“起土山地道,楯櫓鉤橦,發矢石雨下,晝夜攻之。”櫔 lì
古书上说的一种树,果实像板栗。櫖 lǜchū
[lǜ]<br>〔诸~〕古书上说的一种藤蔓植物。亦称“山櫐”。 [chū]<br>古同“樗”,臭椿。櫚 lǘ
见“榈”。櫟 lìyuè
[lì]<br>落葉喬木,葉子長橢圓形,結球形堅果,葉可喂蠶;木材堅硬,可制傢俱,供建築用,樹皮可鞣皮或做染料。亦稱“麻櫟”、“橡”;通稱“柞樹”。 [yuè]<br>〔~陽〕地名,在中國陝西省。櫣 liánliǎn
[lián]<br>古同“梿”。 [liǎn]<br>古同“梿”。櫨 lú
见“栌”。櫪 lì
1.馬槽:“老驥伏~,志在千里”。 2.同“櫟”,木名。 3.[~㯕]古時刑具,即“拶指”。与小伙伴分享: